图:医美从业者为顾客进行面部注射。
“9.9元祛痘”、“免费体验微整疗程”……为了变美,人可以在“医美”的道路上走多远?医美,即医学美容,是通过医学手段(药物、仪器及手术等)以增强人体外在美感的一系列治疗。但在内地,医美手术失败导致毁容甚至身亡、以医美为名义的网贷骗案等惨剧近年来屡见不鲜,机构非法行医、虚假宣传等情况屡禁不止。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出要扫清“黑机构”“黑医生”“黑药械”,剑指医美乱象。
“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网上都不少,越做功课越难下决定,想做个双眼皮怎么这么难。”大学女生韩蕾说,身边很多同学都想趁着空閒时间去做医美,她也一直想通过医美手术改善自己上眼皮松弛的情况,但却迟迟下不了决心:“一个双眼皮手术,街边的小店能做,三甲医院能做,私立的整形医院也能做,收费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个个都说自己做的好,市场也没有标准规范,一遍遍的筛选医院,很耗心神。”
试错成本高 “好坏都是一辈子”
“医美不是吃饭,做好做坏都是一辈子的事。”韩蕾说,虽然双眼皮手术只能算是个小手术,失败的几率非常低,但“试错成本太高了。”
韩蕾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吉林长春的张女士就以自己医美的失败经历“现身说法”──在做隆鼻手术之前,张女士选择的医美机构给出的方案是取她的肋骨作为填充物。但隆鼻失败后,张女士在进行修复手术时取出之前的填充物,发现当初填入的根本不是肋骨。“投诉无门,没有办法,只能到短视频平台上实名举报讨个说法,维权之路漫漫。”张女士说。
作为医美消费的忠实支持者,同时也是医美行业从业者,小贝(化名)则向大公报表示“如果过于担心手术的风险,可以考虑像光电类的光子嫩肤、注射类的基础水光,这些项目的价格和治疗过程都比较容易接受,也几乎没有风险。”
“标准合同”出炉 赋消费者“后悔权”
可喜的是,在不远的未来,韩蕾的担忧和张女士的烦恼都有望不再重演。近日出台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首先,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必须遵守卫生健康有关行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二,着重强调跨部门综合监管,从登记管理、资质审核、“证”“照”信息共享、通报会商、联合抽查检查、协同监管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构建贯通协同、高效联动的行业监管体系。三是在推进优化行业准入条件、提升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服务、强化信息公开和信用约束等多个方面作出规定。
市场监管总局4月也制订发布了《医疗美容消费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着重强调了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吉林广律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王祉蓥表示,“一是增强信息透明。经营者对消费者明示美容医疗机构资质、医师执业资格、相关药械等相关信息的查证溯源渠道,引导消费者接受正规医疗美容服务。二是倡导理性消费。示范文本督促机构应当规范营销行为,不得在宣传中制造‘容貌焦虑’。三是设置‘冷静期’条款。基于医疗美容服务的特点,示范文本特别设置了单方解除权条款,赋予消费者在冷静期内无责任解除合同并要求全额退款的权利,保护消费者‘后悔权’。”
小贝认为,医美“标准合同”的发布对行业而言是好消息,配合各监管部门逐步完善的监管,希望能逐渐减少医美纠纷,消费者也能“美”得放心。
为“踩雷”客户修复 全脸埋线穿针做提拉
图:内地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巡查医美诊所。
医美消费者踩雷的“重灾区”之一,莫过于防不胜防的医美“黑作坊”。在内地不少三甲医院周围,抑或是大型医美机构附近,总能找到它们的存在──店面不大,生意不错。
高仿设备 冒充正品
“这些小店会自己进一些产品,然后租个店面,价格比正规医院低很多,而且会对外声称所用的材料和医院相同来吸引顾客。”医美从业者小贝透露,很多来找她“修复”的顾客都有过踩雷“黑作坊”的经历,她们通常都因为使用了来源不明的医美产品而出现副作用。“我们有个客户就是因为在黑机构用的产品不好,现在需要整个脸都做埋线穿针做提拉,把整个脸往上拽。”吉林省某大型整形美容医院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医美黑作坊使用的设备也同正规机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医院的设备动辄几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多是从国外引入;到了黑机构那里,就变成以价值两三万元的高仿设备冒充正品。”这位工作人员续指,医院周围黑机构多打价格战来挤压正常市场,很多机构资质都不齐全。黑作坊之外,还有一类在宾馆作业的游医。“他们会定期在宾馆租一个房间,随身带着针和设备,租个三五天就走。出任何事根本都找不着人,即使这样,还是会有许多消费者对此趋之若鹜。”小贝表示。
专家:千人一面 美便不复存在了
“无创无痕、效果自然、零恢复期、快速见效……”医美成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解决焦虑的一种新办法,通过改变外在条件,重新找到自信。越来越多年轻人对美的需求,让医美行业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是频发的乱象。在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北京八大处整形医生甘承建议,“尽管现在医美的‘风’确实很大,但年轻人切忌盲目跟风。”
“医疗美容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医疗行为,这个定位一定要明确并且坚持。”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栾杰表示,不应把医疗美容视为产业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忽视它的医疗属性。如果把医疗当作消费,就会存在过度医疗的问题。栾杰说,现在许多医疗美容机构过度强调服务属性,淡化医疗属性和医疗规则,由此滋生了不少行业乱象,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现如今,审美是多元化的,通过适当的医美手段展现更好的自己无可厚非,但盲目过度医美并不可取。
栾杰坦言:“医美是辅助,不是最终目标。每个人的容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正是个体的魅力所在。吸引力往往来自差异,而非普遍。也许稍加改善,个人的样貌更有魅力,但若追求千人一面,美便不复存在。”
矫正“大小脸” 甘为高颜值冒险
“颜值”当道,当为美消费成为一种刚需,除了常规医美项目外,美发、植发、美容护肤、牙齿矫正等“颜值项目”也深受追捧:变美、变瘦、显年轻……日益增长的需求背后,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带了两年牙套的王红向记者透露,因为牙齿咬合不正带来的“大小脸”问题困扰了她很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牙齿也越发“野蛮生长”,因此王红下定决心,要“给自己一副整齐的牙”。但她表示,带牙套本身也存在健康风险,例如嘴经常被磨破、咬东西不敢使劲、牙套影响牙齿清洁等等。即使存在健康风险,但毕竟失败几率不高,王红自然不会放过变美的机会。“医生给我制定了为期三年的正畸方案,前期就要花费近3万元,后期还需要带保持器,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为了一口整齐的牙,值了!”
年轻人趋之若鹜,“颜值经济”自然为众多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2022福布斯中国颜值经济白皮书》指出,“颜值经济”的定义范围正在被逐步拉大。“颜值经济”产业更多具备的是“消费”的属性,正在触及越来越多的品牌与生态,是围绕“颜值”领域而发展起来的消费产业。除了传统概念中的轻医美、美妆个护等赛道以外,亦包含营养保健、成衣、手袋、鞋履、配饰、家居以及其他以产品自身“颜值”而产生消费行为的赛道。
话你知:什么是医美?
按照国家卫健委《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规定,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达到美化改善人们的容貌、体形的目的,属于将医疗技术运用到美容中。医疗美容大体可分为皮肤美容类、整容整形类、美体美容类。皮肤美容类包括光子嫩肤、热玛吉、灌肤、祛斑、美白等;整容整形类包括垫鼻梁或下巴、削骨磨皮、牙齿矫正等;美体美容类包括隆胸、吸脂、永久脱毛、除皱紧肤等。
内地医美市场四大乱象
1.黑药械
无证、套证、一类(基础外科用刀)或二类医疗器械(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当成三类器械(植入人体;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使用,如走私境外医疗器械等。
2.黑医生
未经注册甚至无医学基础、仅经过几天培训就给人施术的“医生”。
3.黑机构
指无证机构随意进行医疗美容整形手术,或医美机构超范围行医施术。
4.强制消费
指让求美者做不需要做的医美项目,过量消耗不需消耗的产品。
医美消费 多留心少踩雷
选择正规机构
可通过卫生、药监部门的官方网站查验医美机构相关经营证件是否合规有效,了解医生是否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等。不要选择超过服务范围的医美项目。
仔细审查合同
应仔细阅读医美合同条款是否合理,检查医疗机构和操作医师是否具有相关资质,检查麻醉、场所消毒、药械使用等各项目的标准和收费明细。
全面了解风险
应当充分掌握所做项目的信息和内容,与主诊医师充分沟通,知悉该项目的风险性与禁忌症,不要因一味求美而忽视风险隐患。
留存消费凭证
应事先保存好相关诊疗纪录以及发票存根等消费凭证,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提供相关证据,不利于后期维权。
及时有效维权
医美消费过程中如果权益受损,必要时可申请医疗鉴定。及时与经营者协商,如协商不成,可以申请消协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维权。
相关内容本文由风暴平台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jsczpa.cn/news/1777.html